1、大人喜欢沉浸在手机里的原因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原因:
2、社交媒体:社交媒体是许多人花费大量时间在手机上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手机,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与朋友和家人保持联系,分享生活中的点滴,并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3、娱乐:手机上的娱乐应用程序,如游戏、音乐、视频等,可以让人们进行消遣和放松。这些应用程序也可以帮助人们填补无聊或孤独的时间。
4、工作和学习:很多人需要使用手机来完成工作和学习任务,如查看电子邮件、处理文件、参加在线课程等。手机也可以提供各种生产力工具,帮助人们更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时间。
5、信息获取:手机是一个方便快捷的获取信息的工具。人们可以通过手机随时查看新闻、天气预报、交通信息等。
6、手机之所以吸引人们,是因为它提供了丰富的功能和便利,可以满足人们的社交、娱乐、工作和学习等需求。我们也应该注意合理使用手机,避免过度沉迷。
二、为什么男友只沉浸在手机里
1、当亲密时刻降临,男友却低头沉浸在手机屏幕中,这确实让人好奇。有人可能会猜测,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心理因素?
2、我也有类似的经历,不禁让我思考:是不是他在寻找某种视觉刺激,或者是一种习惯性的行为?一位网友的见解颇为独特,他认为男友可能是在用这种方式将我视作屏幕中的角色,这无疑让人心生不适,甚至可能引发情感上的困扰。我难以接受这样的解释,尤其是当我们已经步入婚姻的殿堂,期待的是深度的情感交流和共享。
3、这样的现象并非个例,它可能反映出当代社会中的一些普遍现象,比如技术对亲密关系的影响,或者是他对虚拟世界和现实关系的界限模糊。
4、手机成为了现代生活的必需品,人们在各种场合下都离不开它。在这样的情境下,男友的行为可能是无意识的,他可能只是习惯性地寻求短暂的娱乐,或是为了缓解紧张气氛。但这种行为是否触及了我们的心理底线,需要双方进行开放而诚实的对话。
5、如果他的确是在将你与屏幕中的形象作比较,那么可能表明他对你的某些期待或理想化,这需要你去理解他内心的期待,同时也提醒他你的独特价值。
6、无论原因如何,这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和沟通的机会。在面对这样的问题时,关键在于如何以理解的态度去引导,而不是一味的指责或厌恶。共同寻找平衡,既能尊重彼此的需求,又能保持亲密关系的健康和真实。
7、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我们需要找到一个既能满足现代生活便利,又能保持真实情感交流的途径。或许,一次深入的谈话,一次设定明确的界限,就能让这种困扰变成成长的契机。
三、为什么感觉手机在身上会很心安
1、现在人其它没有也许没多大关系,但是一旦手机忘带或者遗失,那么一天的心情都会差很多!这个其实并不是好的现象,这个属于现代人的通病“手机综合征”!
2、我们现在身处在一个被互联网包围的时代,手机正在一点点侵蚀着我们的生活,不是我们变得依赖手机而是我们被手机俘虏。现在人们出门,不再是想着拿着钱包、身份证、钥匙,而是手机。离开手机就会变得紧张焦虑不安,拿着手机就算没事也要滑动几下桌面才感到心安。
3、这种情况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每个人都会突然涌出的空虚感,空虚感可能就是我们人生中必要的一部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要学会接受人生其实有时是挺空虚,挺无聊的这个事,其实我们闲下来也要打开手机,滑动几下桌面才感觉到这个安心,才感觉到内心满足。这种就是心理空虚的表现了。
4、每个人都会有空虚的时候,在空虚的时候我们不要焦虑和迷茫,学会这三件事情,让你的生活更加充实,越来越有力:
5、如果你感觉有空虚感,那么开始让自己忙起来吧,忙起来会让你找到人生的价值,只有在忙碌中你才不会有时间思考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时间也会过得很快。
6、人一旦忙碌起来你的血液循环就加速流动起来,你的思想也变得敏锐起来,让自己一直忙着,这是世界上最便宜的一剂良药,也是最好的一种药。
7、当你感觉到空虚的时候请记住,让自己不停地忙着,空虚的人一定要让自己沉浸在工作中,否则只有在绝望中挣扎。
8、运动不仅能够使人身体健康,也能够让空虚的人心灵得到充实和放松,之所以有空虚感只是自己的大脑处于高度的放松状态,而高强度的运动,让你才会感觉到自己的存在。
9、学习这件事情不用我多说,没事多看看书,从书中学习一些为人处世、工作与生活的经验,让你的经验和阅历都丰富起来,大脑活跃起来的时候,空虚感自然就会消失。
10、其实空虚并不可怕,我们可以学会做这三件事,接受生活中时不时涌现的空虚感,用空虚的时间充实自己,自己快速进入自我状态,让自己变得更优秀。
四、为什么人们愿意沉浸在负面情绪中
1、人们愿意沉浸在负面情绪中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负面情绪通常并不能生活的本质是复杂的,既有积极的事情,也有消极的时刻。完全没有负面情绪是不可能的,而如果有人说自己只会开心,从不伤心、沮丧,那么他们其实是无意识地压抑了自己的负面情绪。由于情绪不会真的消失,所以它们的影响也不会消失。甚至,回避感受这些情绪会使它们对身体和心理健康造成更大伤害(Lefkoe, 2014)。
研究还指出,从健康角度出发,比起一味地“开心”,更重要的是情绪的多样性。Quoidbach等人的一项样本数量庞大的研究调查得出,能感受到更多种类情绪的人比那些只是感受到很多正面情绪的人更健康,更少被诊断出抑郁。
上面提到,负面情绪在进化层面上有重要意义,它们既有快速预警的作用,又是一种保护机制。时至今日,负面情绪依然被定义为一种行动信号(action signal)。而相对的,正面情绪就不具有同样强烈的行为导向性。因为,相比起追逐更多快乐的动机,我们摆脱眼下的难耐的痛苦的动机往往更加强烈。
当沉浸在以下两种负面情绪中时,你可能需要警惕:
社会家 Elizabeth Bernstein指出,的确不存在积极的一面的负面情绪,她称它们为“空洞情绪”(empty emotions)。其中,最典型的两种是无望感和无价值感。
无望感顾名思义,是一种染上了浓郁的绝望的情绪,它不基于某个具体的情境或某段特定的时期,而是涉及对整个未来的消极预期。
人之所以能够且愿意付出努力改变我们的生活,是因为一个信念,即“我们的行为会产生特定的结果,掌握这其中的联系,可以让我在未来通过行为达成目标。”希望感是一种生活的必需品。
可如果这一信念遭到破坏,我们就失去控制感,产生“怎么努力也没用”、“希望的不会发生”的预期。如此一来,我们可能会放弃采取行动。更糟糕的是,放弃尝试和努力可能导致我们的预期成真,形成恶性循环。
有种与无望感密切相关的行为叫习得性无助——本来可以采取行动避免恶果,却选择相信痛苦一定会到来,放弃任何反抗。习得性无助,就是这样一个无望感的笼罩下的,让人一事无成的魔鬼。
无价值感是一种自挫性的情绪,来源于没完没了的自我批评,认为自我的存在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被这种情绪困扰的人可能因为无法看到、认可自身价值,而不由自主地去追逐财富、权力、名望这些普遍被认可的外在事物。
即使他们拥有了这些,内心依然是空虚的,仅凭这些世俗定义的“价值”,是无法填补这种自我的无价值感的。
陷于无价值感中的人还可能通过取悦他人、获得他人认可来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但这种完全建立于他人的评价和反馈之上的脆弱的价值感,着实不堪一击。我们过去文章中多次讨论过的讨好型人格就与这种无价值感息息相关。
这无疑是一种使人痛苦的情绪,它令一切努力认可自己的行为都显得徒劳,让人迷茫且空虚,似乎找不到自己的立足之地。
空洞情绪最大的共同点,也是它们缺乏积极意义的原因是,它们脱离了现实,不基于真实发生的事件或客观事实,且往往是长期的、难以调节的——它们承载着一种虚无的悲观感。空洞情绪很难引起良性的行为改变,毕竟它们不仅来由不明,且我们不论做什么,都缓和不了这些难耐的情绪。
“我感觉毫无希望”及“我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也是许多抑郁症患者日常的感受。如果你觉得自己符合以上的描述,并且长期浸泡在这两种情绪之中,那么你需要提高警惕,去寻求一些专业的帮助。
有价值的负面情绪是一种信号,可以适当适时地让自己沉浸其中:
除了应该警觉的空洞情绪以外,大多数负面情绪都有它们存在的价值。我们以四种常见情绪为例,来跟大家分享一些负面情绪的功能:
1. 愤怒(anger):一个保护者,让我们明确自己的界限
愤怒是一种能量很强的、作用于保护自己的情绪。在我们的利益或安危受到威胁时,我们就会愤怒,这是我们受到侵害时最直接和真实的反应。这种侵害可能包括对我们的自尊、个人边界、人格、权利和利益等等方面。
愤怒使让我们的关系不建立在权力斗争、投射和过度纠缠之上,如果没有愤怒,我们便无法在关系中建立健康边界。当愤怒提醒我们自己受到侵犯,需要抵抗时,如果我们成功保护了自己,这种情绪就会消散,而如果我们压抑了愤怒或是未能捍卫自己,愤怒才会造成不好的后果。
比如,伴侣过度干涉你交友,还强行查看你手机时,你可能会愤怒,因为你的边界遭到了侵犯。Ta或许会用“我们彼此相爱,就应该没有秘密”这样的话来操控你,让你内疚,好像你为此不悦才是不对的。但你的愤怒是最真实的声音,提醒你要正视你的情绪,保护自己,认真对待这件让你愤怒的事。
2. 悲伤(sadness):一种求救信号,让我们与他人建立深层的链接
悲伤是最具有感染力的情绪之一,也是一种极易引发他人同理心的情绪。一个人在遭受痛苦时流露出自己的悲伤,实质上也是在发出一种求援信号——我现在很难过,希望能够得到你的陪伴、理解和支持。研究发现(Bandstra, Chambers,弗洛伊德在《抑制、症状与焦虑》中探讨了三种类型的焦虑,他认为,所有的焦虑感都来源于“冲突”——我们和外部世界的冲突及我们自身内部,也就是“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之间的冲突。
第一种是现实焦虑,来自于自我与现实间的冲突。当我们感觉外部世界或有危险时,自我会发出一个信号来警戒头脑,这个信号就是焦虑,比如害怕电梯失控或无法按时完成工作。单纯的现实焦虑是相对健康的,控制在一定程度还能更好地调动我们的行动力。
第二种是道德焦虑,来源于自我和代表道德感、良心的超我间的冲突。超我负责制造内疚和羞耻,当自我的想法触犯了自己的道德良心,超我就会以内疚和羞愧来惩罚我们。因为害怕这种惩罚,每当我们刚产生可能会触犯道德的想法,自我就立刻给出一个信号来警醒我们,避免惩罚的到来。这个信号也是焦虑。
第三种是神经性焦虑,来自于自我和代表潜意识的欲望与恐惧的本我间的冲突。这种焦虑的产生是由于被压抑了的欲望或恐惧太过强烈,以至一旦释放,自我就会无法承受,甚至因此崩溃。这种焦虑可能让你完全不知道自己在焦虑什么,也可能误以为自己焦虑的是一些表象的东西。
综上,焦虑这种情绪常常是“化妆后”的某种别的情绪,有人将焦虑形容为“一种通用的钱币”,认为它是一切情感的兑换品。而我们之所以难以弄清焦虑背后究竟为何,是因为比起其他负面情绪,焦虑是最难耐一种,也是是最具任务导向性的一种——我们会想立刻缓解这种焦虑。
于是,这个立刻、却只是暂时缓解焦虑的动作会阻挡我们去面对自己真实的情绪。而我们如果无法意识到焦虑背后到底是什么,这种焦虑就永远得不到解决。也就是说,你只要一旦触发了那个情景就会感到焦虑。
焦虑是富有深意的。如果反复为同一件事物焦虑,或是不明不白的焦虑,那么,焦虑是在提示你还有未完成的愿望或是没解决的问题,而真正克服焦虑的第一步,就是去弄明白你焦虑背后的东西。
即使是有价值的负面情绪,也不应一味沉浸其中,而是利用它们作出积极改变。有价值的负面情绪是那些能引导积极改变的,它们的出现是一种信号。而我们付诸行动的动机就是想减轻负面情绪对自己的影响。
想要好好利用负面情绪,最重要的是要在沉浸的同时辨识出它们,然后明白什么样的行为能够缓和它对你造成的影响:1.沉浸在情绪中时,尝试标签你的情绪。当情绪出现时,不要只是说“我心情好”或“我心情不好”,试着准确描述你感受到的情绪,越具体越好,并给它们命名。如果你觉得识别情绪有困难,那么可以试着静下心来,深呼吸,觉察你的生理反应。比如,心跳很快可能是焦虑,心胸格外沉重可能是悲伤,下巴不由自主绷紧可能是愤怒……虽然负面情绪是在提醒我们有一些事需要做出改变或是需要回避,但在执行之前还需要问自己:是不是改变了这件事我就能感觉好起来?长远来看利大于弊吗?你需要思考是哪个,或者哪些行为使你产生的这种情绪,然后写下这个行为让你感觉良好,或是为你带来好处的方面,再写下该行为让你觉得不舒服的地方。有时,我们会因为急于缓解某种负面情绪,而匆忙地做出一些对自己不利的改变,因为在做很多必须要完成的事时,一定的负面情绪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内心常会有一些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的声音,在恰当的时候聆听它们很重要。比如,在同学聚会上,一个许久不见的老同学兴奋地和你分享她的喜事——最近工作升职了,恋爱了,过几天要和男友一起去度假。你越听越不爽,甚至突然不太待见这个人了。那么,你可能是在嫉妒。而你内心的声音在说:你应该更加努力工作,应该多社交才有机会脱单,应该对自己好点……这个内心的声音可能是在指导你下一步应该怎样做,而这个指示常常是有价值的。想象如果一个孩子和你身陷同样的情绪中,而你需要帮助 Ta,那么你会怎样宽慰 Ta,给 Ta什么样的建议呢?你不会鄙视、无视或责怪那个孩子,你会认真倾听,耐心开导。比如,当孩子因为自己最好的朋友怀疑自己而愤怒,你可能会先表示理解,建议 Ta不要在愤怒的当下做冲动的决定,会陪 Ta一起梳理这件事情的起因经过,看这件事可以如何解决,愤怒如何消散。然后你需要以同样的方式对待经受负面情绪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