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卓手机为何广泛采用指纹识别?常用手指对指纹解锁有何影响?解密背后的逻辑

2024-10-08 14:30 浏览:165 评论:0 来源:淘给网   
核心摘要:在智能手机已经逐渐普及的今天,相比之前,智能手机有了更多的解锁和支付方式,这其中就包括“刷脸”和“指纹”。那么这两种方式究竟哪种最安全呢?早在2014年左右,支付宝和微信两大电子支付平台率先开启了“刷脸支

在智能手机已经逐渐普及的今天,相比之前,智能手机有了更多的解锁和支付方式,这其中就包括“刷脸”和“指纹”。那么这两种方式究竟哪种最安全呢?

早在2014年左右,支付宝和微信两大电子支付平台率先开启了“刷脸支付”的探索。到2017年左右,各大手机厂商也开始逐渐重视手机刷脸功能,17年以后的手机大多都支持人脸识别。

要说“刷脸支付”的安全性如何,不少人觉得不安全,总觉得别人可以盗取自己脸部详细特征来进行解锁或者支付,其实这种担忧有些杞人忧天,开发者早就想到了这种情况,所以现在的刷脸验证大多都是一种动态验证,验证时多数会要求使用者点点头,眨眨眼等动态动作,以增加刷脸的安全性。

这种动态验证方式可轻易识别出究竟是真人还是图片,会充分提取人脸的眼睛距离,鼻子长短,嘴巴大小等详细脸部信息,精确度已经达到毫米级。在支持刷脸支付的超市有人曾经做过试验,付款时用马云的照片进行付款,结果只有四个大字,那就是“不是本人”,所以大家大可不必有拿照片刷脸的担忧。

指纹解锁和刷脸解锁一样,也经历了从最初的不被看好到逐渐普及的过程。指纹解锁的普及主要得益于苹果公司在iPhone 5s上搭载了Touch ID指纹识别模块,开启了智能手机使用指纹进行安全认证的新时代。此后,三星、华为、小米等厂商纷纷跟进,将指纹识别模块集成到自己的手机中。

指纹解锁的安全性也存在一些问题。等替代品可以被用来解锁手机,这增加了指纹解锁的不安全性。由于指纹是用户的生物特征信息,一旦泄露后果不堪设想。指纹解锁还有一个缺点是被盗用风险高,比如如果手机丢失或者被盗走的话,那么不法分子就可以利用指纹来解锁手机并进行非法操作。

随着面部识别技术的持续进步,未来的安全性也愈发值得期待。未来的面部识别技术还将融合虹膜识别和声音识别等高级技术。关于虹膜识别,它作为眼睛独特的一部分,从胎儿时期便开始发育,并且一生保持不变。每个人的虹膜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使得它在未来面部识别的安全性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声纹识别技术也是一种前沿的生物识别方式,它能够将人的声音信号完全转化为电信号,然后通过计算机进行处理和识别,安全性同样非常高。这两项尖端技术的结合,无疑将使得面部识别的安全性更上一层楼。

至于指纹,也是手机上常见的解锁和支付方式。那么,它的安全性究竟如何呢?个人认为,指纹解锁至少比数字密码更安全,而且使用极其方便。只需将手指放在手机的指纹识别器上,即可迅速完成解锁或支付。

虽然每个人的指纹都是独一无二的,但是否存在被复制的可能性呢?曾有研究表明,通过某些手段可以制造出模仿真实指纹的假指纹,从而欺骗一些指纹识别系统。尽管这种情况的真实性还有待进一步验证,但也提醒我们要对指纹解锁的安全性保持警惕。

指纹解锁或支付确实存在一点隐患,那就是当你醉酒或熟睡时,如果他人未经你同意就使用你的手指进行解锁或支付,那确实会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相比之下,面部识别则不会在用户闭眼等无意识情况下被轻易解锁。

使用指纹识别时,必须首先录入自己的指纹数据。那么,手机厂商或软件是否有可能窃取用户的指纹信息呢?实际上,大型的手机厂商和软件平台都会严格保护用户的指纹信息。指纹扫描必须通过手机硬件,软件上不会传输指纹信息。即使在手机本地存储的指纹信息,其存储位置也是高度安全的,通常能够抵御各种软件的访问。这两点在技术上就增加了黑客盗取指纹信息的难度。

综合来看,指纹和面部识别都有一定的安全保障。如果非要比较谁更安全,我个人认为面部识别更胜一筹。因为指纹复制的代价相对于面部复制要高得多,而且指纹在日常生活中更容易留下痕迹。面部识别自带“活体检测”功能,能够判断摄像头前的是真人而非模型或照片。这一功能在支付领域尤为重要。例如,苹果手机使用的3D结构光技术就是活体检测的一种实现方式,使得面部识别很难被照片等虚假信息所欺骗。

指纹识别也有其优点,比如不像面部识别那样依赖特定的技术。一些全面屏手机甚至做到了屏下指纹识别。一旦指纹信息被第三方获取,指纹识别的安全性就会大打折扣。

无论是面部识别还是指纹识别,都没有绝对的安全。每种技术都有其漏洞和局限性。对于普通用户来说,最好的方法是通过多种验证方式来保障自己的安全。比如结合使用图形锁、数字密码锁以及生物识别技术,以提供更全面的保护。也要时刻保持警惕,避免将手机交给不信任的人使用,防止信息泄露。记住,没有任何技术是绝对安全的,只有相对的安全。我们需要综合使用各种手段来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的信息安全。“指纹”实际上就是凹凸不平的纹理,要复制一个人的“指纹”很容易,使用、硅胶就可以轻松的复制指纹。

有极少数皮纹病患者并没有指纹,这可能与基因(SMARCAD1)的突变有关,指纹虽然与DNA有关,但无法通过DNA分析重建指纹纹样。

“指纹”解锁遇到了冬天皮肤褶皱、洗衣服/洗碗皮肤褶皱、细菌/真菌感染性脱皮、酸/碱腐蚀等情况很容易失效。

早期并没有“屏下指纹解锁”,这就意味着指纹解锁模块在“全面屏时代”会极大的占用屏幕的屏占比,影响视觉效果,有些厂商会将指纹解锁模块移到手机背面来改善屏障比,但还是没有“人脸识别”的手机用得爽。

“人脸识别”抬起手机即可解锁,而“指纹解锁”需要将手指移到解锁模块内才能完成解锁。所以“人脸识别”可以化解很多尴尬的局面,比如:

目前“人脸识别”应用较为成熟的技术是3D结构光技术,相较过去的2D人脸识别只能识别屏幕的人脸图像,3D结构光则可以投射出数以万计的红外线对人脸轮廓进行建模识别,极大的提高了安全性。

在FIT2017互联网安全创新大会上,技术人员利用3D建模软件参照“郭富城”照片的面部特征,短时间就做出了对应的3D模型图像,通过人脸建成软件对比结果,假的3D模型足以破解一般的人脸识别。

这就意味着,一旦有人有你的照片就可以通过3D建模然后将你的脸型打印出来,获取一张照片比一个“指纹”的获取容易得多得多。

Face ID首秀时,很多同卵双胞胎们纷纷在网上秀出可以同时解锁Face ID。还有一对来自俄罗斯的双胞胎指责Face ID没有办法区分他们,让他们的个人隐私受到了损坏并造成了精神损伤,还向苹果要求赔偿。

虽然近几年有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补充到“人脸识别”中提高识别的准确率,但“人脸识别”确实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安全。假如自己睡着了或喝醉了,别人通过“人脸识别”解锁了手机,获取了很多隐私信息并把钱转走了,这是多么恐怖的一件事。

“数字解锁”、“图像解锁”的主动权完全是掌握在自己手中,记在脑子里别人想获取是一件极度困难的事情,除非是自己主动告诉。

“指纹解锁”和“人脸识别”主要是为便捷性而生,但它们的安全性问题是不容忽视的。

很多手机产商开启“人脸识别”的同时还需要设置“数字解锁”,当手机长时间没有点亮屏幕或重新启动手机时需要先“数字解锁”后才能开启“人脸识别”。

作为用户我们也不能将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比如:锁屏密码和银行卡密码设置成一样。这是非常不可取的。

用“人脸识别”解锁,可以用“指纹解锁”打开锁定的APP,然后使用和锁屏密码不同的数字支付密码来转账和付款。

事实上并没有那种单一的验证方法可以做到100%的安全,必要的时候需要多种验证方法相结合,比如在银行办理业务时,需要身份证、签字、按指纹、扫描人脸图像等。

现在“指纹解锁”和“人脸识别”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了,不管是从安全性,还是从便捷性来说,很难一较高下。但我们也不能过度地依赖它们,而是应该采用多种认证方式保障自己的个人隐私。

刷脸的分为两种,一种是安卓系统自带的2D图像识别。另一种是iPhoneX开始启用的3D结构光。由于结合了3D建模,这种面部识别按照苹果的说法是百万分之一的破解概率,但是依然会有一些问题,比如双胞胎或是“特制雕像”解锁之类的,这些之前都有新闻爆出来过。

而由于人体指纹的唯一性,目前最安全的显然还是指纹识别,这也是为什么大部分安卓厂商对指纹识别依然很坚定。

多说一句,三星曾有一段时间用过虹膜识别,安全性显然比2D面部要更高,但是由于体验实在太糟心,几代之后三星自己也放弃了。

智能手机刷脸和指纹哪个更安全呢,我认为目前来说指纹更加的安全,刷脸还是比较小儿科一点儿。

现在智能手机的安全做的是相当不错的,与指纹的接触式不同,刷脸感觉是很高大上的,但是它的安全性还是比较差的,因为它是靠的形,虽然现在苹果或是华为手机都使用了3维式的刷脸方式,提高了安全性,也只能说是提高了而已,它并没有解决实质性的问题,那就是可以随意的仿出人脸出来,想想变脸是不是很简单,它真的是可以的,但是指纹就不一样了,指纹必须是活体的,并且指纹本身就是不重复的,它的纹理又非常有判断性,和人脸的简单化不一样的。

所以我认为是指纹更加的安全一点儿,只能说人脸更加的方便,或是未来可能成为主流。但是目前来说,安全性还是差的很远的。

二、安卓手机的指纹解锁不管用了怎么办是手指的原因吗

1、如果你的安卓手机指纹解锁不管用的话,那很有可能是以下几种原因导致的。第1个就是可能是你的手指原因,比如说你的手指上有破皮或者是一些受伤的情况,就有可能会影响到。第2个就是手机的原因,很有可能是你的指纹解锁,硬件出现了问题,那自然就没有办法识别。第3个原因就是你手机的系统问题,有的时候系统出错了就会导致读取不到你的指纹信息。

(责任编辑:小淘)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