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面屏手机的真正意义与挑战
目前,市场上所谓的全屏手机仅仅是采用了超窄边框设计,屏幕占比超过85%,但并未真正实现“全面”屏幕。全面屏手机设计带来了更大的屏幕体验,但在电池技术没有重大突破的情况下,糟糕的使用体验是不可避免的。全面屏手机还面临着一些挑战。
全面屏手机容易导致误触。由于边框狭窄,手掌很容易触碰到屏幕,导致误操作。当前软件适配问题也是全面屏面临的一大挑战。在全面屏没有完全普及的情况下,一些问题会导致手机出现各种问题。全面屏手机的屏幕易损坏,维修成本高昂。
二、圆角全面屏的设计原因
现在的全面屏手机为何设计成圆角屏幕?这主要是出于增大显示面积的考虑。手机的外轮廓是一个圆角矩形,如果做成全面屏而屏幕仍是长方形,边角处会抵到屏幕边缘。设计成圆角后,上下额头下巴就能继续往外延伸,从而增大显示面积。
传送带稳定性以及packing人员接屏手法的规范与否,也会影响到产品的良品率。传送带架设高度距离地面大约80厘米,两边没有挡板,产品在传送过程中可能会发生掉落,造成破片。为了提高产品的良品率,将手机屏幕做成圆角也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三、苹果为何不做全面屏?是技术问题么?
所谓的全面屏,就是手机的正面全是可触控的屏幕,屏占比接近100%。从视觉上看,全面屏手机更有科技感,能提升手机颜值。但苹果为何不做全面屏呢?
实际上,苹果并不需要通过做成全面屏来提高屏占比,因为其独特的刘海屏设计已经能够实现这一点。屏占比的计算涉及到屏幕尺寸大小和黑边宽度等多个因素。苹果在权衡各种因素后可能认为,目前的技术和市场需求下,并不需要过度追求全面屏的设计。而且,全面屏的设计也会带来其他技术挑战和成本问题。所以苹果始终不做全面屏并不一定是因为技术问题,更多的是基于对市场和产品的综合考虑。关于iPhone手机屏幕的解析
在众多手机型号中,6.1英寸的iPhone 11因其四个边框的黑边较宽,使得其屏占比仅为79%。而相较之下,5.8英寸的iPhone 11 Pro和6.5英寸的iPhone 11 Pro Max因其极窄的边框设计,屏占比分别达到了82.1%和83.7%。屏占比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手机屏幕的有效显示面积,对于提高用户体验具有积极作用。
疑问一:提高屏占比是否真有裨益?
屏占比的提高对于手机而言,确实并非决定性因素。以视频播放为例,即便屏占比有所提高,若屏幕未得到相应优化,其实际利用率也仅在70%-80%之间。例如在6.5英寸的屏幕横屏观看视频时,其屏幕两边依然会有黑色覆盖区域,使得视频的边界无法完全延伸至手机屏幕两端。
疑问二:全面屏设计将给手机带来何种影响?
若iPhone真的实现超高屏占比的全面屏设计,那么前置摄像头、3D传感元件等设备将被影响,相应的美颜自拍、人脸识别等功能也将被削弱或淘汰。这一转变对于苹果来说可能会带来一些不必要的损失。要保留这些前置功能与设备,苹果可能需要保持一定的刘海设计来平衡技术和设计的需求。
在苹果的手机策略中,迟迟不全面屏的选择,并不是技术限制的问题,更多的是设计审美和市场定位的策略考虑。即便全屏技术日益成熟,苹果仍坚持四边等宽的设计理念,这既是其审美标准的体现,也反映了其对产品细节的追求。
关于全面屏的误解与讨论中,有人认为苹果的技术达不到全面屏的标准。事实上,无论是窄边框还是曲面屏的设计,当前的技术已足以实现。对于屏幕下边框的挑战在于技术的极致追求。例如iPhone 12的下边框已达到了非常窄的设计。而苹果为何不追求更极端的全面屏设计呢?原因可能与其特定的审美理念有关。
在关于全面屏的讨论中,刘海屏、水滴屏、挖孔屏等名词频出。这些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差异,更多的是设计理念和用户需求的平衡。我们也应认识到不同品牌之间的差异和各自擅长的领域。无论国内手机品牌如何发展壮大,都不应盲目否定国际大厂如苹果的实力与经验。
对于消费者而言,选择适合自己的手机和系统更为重要。无需过分纠结于技术的细节或品牌的选择。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在谈论全面屏时,应更具体地界定我们讨论的是哪一种类型的全面屏,例如边框尺寸、技术实现等具体问题,才能更好地进行讨论和分析。
从手机的技术规格中我们也可以得到启示:要计算真正全面屏的大小与实际对角线长度有关,还涉及到长宽比的计算等知识。根据常见的手机长宽比例18:9的比例来推算屏幕的实际大小及宽度、高度是一种有效的手段。总之无论市场如何变化厂商都在不断地进步以迎合用户需求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款手机就好了!
综上而言手机的发展不仅要看技术的进步还要结合实际用户需求与市场变化选择适合的品牌和机型才是王道。让我们不再纠结于细节去寻找属于我们的那一份好手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