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华为手机产品线丰富是否意味着走错了路
我们认为,华为手机的多样化产品线并不是错误的道路,反而是一个实力公司在正确的市场策略下的必然结果。任何公司都希望将自己的业务做大,而为了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华为推出了多种机型,以更大程度地占领整个手机市场,推动公司规模持续扩大。
从价格角度看,华为推出不同价格档次的手机,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比如,对于预算有限的大学生,华为有主打中低端市场的Nova系列,款式众多,总有一款既能满足预算需求,又能兼顾性价比和外观要求,成功吸引消费者。而对于有一定经济能力的消费者,则可以选择华为的中高端系列,如商务人士选择的mate系列,或是追求拍摄效果的用户青睐的p系列。
从技术角度看,华为众多机型也是为了满足不同消费者在技术层次上的需求。有些人只需要一个能打电话、微信不卡的手机,而有的年轻人则追求性价比和外观并重的手机。华为通过推出不同机型,逐步占领各个细分市场。
综合来看,无论是从技术、消费市场还是营销策略角度,华为都不存在走错误道路的情况。凭借强大的技术后盾,只要华为持续研发新芯片,不断磨合消费市场,未来一定能在体量上更上一层楼。
二、如何查询手机机型
查询手机机型非常简单。方法一:拨打"#0000#"即可快速查看你的手机型号。方法二:直接查看手机背面,上面会标注型号信息。
还有一些关于手机使用的常识和建议,如接听手机的礼仪、手机使用场合的注意事项等。比如,接电话时请第一时间回应;使用免提功能避免影响他人;在特定场合如会议、医院、飞机上请关闭手机等。这些都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使用手机。
三、国产手机机型是否过多过杂
近几年国产手机机型确实越来越丰富,尤其是自2020年起,一部手机往往有多个型号。这背后反映了国内手机市场从增量市场进入存量市场的转变,手机厂商需要推出更多型号以满足不同预算消费者的需求。
以华为手机为例,其产品线包括麦芒系列的运营商合作机型、i系列的低配版、Z系列的低配版、S系列的硬件升级版本、SE系列的小屏版以及Pro系列的顶配机型等。虽然机型众多,但实际上是针对不同消费者需求进行的市场细分。细分产品也存在风险,比如某型号热销而其他型号滞销。这对手机厂商的产品细分能力提出了考验。
每个手机制造商都有其独特的策略,即通过升级或减配不同方面的配置,推出一款手机的低配版或高配版。这样的做法不仅能有效增加产品的曝光率,还能满足不同用户的各种需求。以iPhone 11系列为例,包括iPhone 11、iPhone 11 Pro和iPhone 11 Pro Max,都是为了丰富产品线,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选择。
在手机行业,一线品牌如华为、小米、OPPO(包括realme和一加)、vivo和荣耀等几乎垄断了国内市场。由于竞争日益激烈,各大品牌都在寻求优势。在背后始终有一个稳定的身影,那就是ODM厂商。
ODM,即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r,提供从研发、设计到生产和后期维护的全套服务。许多手机品牌如小米和OPPO,只需从ODM厂商处采购产品,贴上自己的标签即可直接销售。这就像冰山一角,我们熟知的品牌是露出的部分,而ODM厂商则是隐藏在水面下的巨大部分。在手机行业,ODM机型的存在非常普遍。
ODM基本覆盖了全球一线安卓手机品牌,如三星、华为、小米、OPPO和荣耀等都有大量的ODM机型。最新消息显示,一直自主生产的vivo也开始采购ODM产品。每年各大品牌销售的手机中,ODM机型的数量非常庞大。根据Counterpoint的数据,2020年全球主要智能手机品牌的ODM/IDH机型出货量高达4.8亿部。
ODM机型在一些手机品牌中的占比令人惊讶。以小米、OPPO为例,它们的高ODM比例与其性价比子品牌Redmi、realme的高出货量有很大关系。ODM机型通常定位中低端,例如,华为的ODM手机大多采用联发科或骁龙芯片。
目前,ODM行业格局与手机行业相似,头部阵营以华勤、闻泰和龙旗为代表。它们的出货量巨大,超过了许多手机品牌。这是因为ODM厂商扮演着类似“中央厨房”的角色,为各大手机品牌提供产品。
与ODM相辅相成的还有OEM,即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OEM厂商只负责代工生产,不参与研发设计。从趋势来看,ODM机型越来越多,并且继续壮大的趋势明显。为什么手机厂商愿意选择“贴牌”呢?
成熟的产业链和可靠的质量管理体系是贴牌模式成功的前提。手机品牌的升级和资源的转向技术研发也是一大原因。当产业链成熟到一定程度后,各大手机品牌需要拔高门槛,通过前沿技术打造高端产品。降低生产成本并应对激烈竞争也是重要原因。随着产业链的成熟和知识的普及,手机大厂必须寻求成本控制的新方法。ODM厂商成为最优选择,他们提供了一站式服务,省去了研发设计团队和厂房等支出,并凭借庞大的出货量来摊薄成本。
ODM机型的增多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未来,随着ODM厂商的日益强大,是否会出现一个自有品牌与手机大品牌竞争市场份额的问题值得我们关注。